温州市教育局等部门近日出台关于提升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服务的品质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校(包括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食堂进行规范化运营管理。
学生餐供应的食物种类每天至少达到12种,每周至少25种;禁售高盐、高糖、高脂食品以及酒精、碳酸类饮料;建立餐饮配送企业和劳务服务企业黑名单制度……《实施意见》中的多项要求引发公众关注,归结起来是两点:怎样让孩子们吃得安全,怎样让孩子们吃饱吃好。
一直以来,校园食堂安全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学校食堂存在几个“多”:就餐人数多、采购食材种类多、加工环节多、交叉污染机会多、供餐的品种多、从业人员多。这也代表着,学校食堂风险等级较高,最容易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
去年以来,国内多地学校曝出食品安全风波,“指鼠为鸭”等事件引起广大家长的担心,也让全社会揪心。此次温州出台的食堂新规,不仅特别强调要采取最严厉的安全监管措施,难得的是,相关条款设定也十分具体、可操作。
比如,“建立餐饮配送企业和劳务服务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学校食品安全反馈制度,让家长参与‘采购监督+菜谱选择+菜价制定+食材验收+陪餐体验’的全链条监管”等措施都很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中,家长全程参与的设定,也为食堂的食品安全上了“双保险”,有助于凝聚合力,让孩子们吃得放心、安全。
毕竟,任何安全措施都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需要可触碰、有效果的抓手,需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理应积极做出响应、踏实践行。
此外,此次温州食堂新规还规定了中小学食堂提供食物的种类,推广个性餐服务,明确禁售高盐、高糖、高脂食品以及酒精、碳酸类饮料等。这些要求都具体可感,挠到了家长的痒处。
当然了,其中不少规定此前在广东、北京多地均有提及。比如早在2015年,广东就曾发布《关于逐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促进膳食营养均衡工作的通知》,引导学校食堂合理的安排膳食,烤串、火腿肠等腌制食品将不算荤菜,学校将逐步不销售对健康不宜的碳酸饮料、方便面等。不过,孩子们毕竟喜欢好吃、好看、有个性的食物,如何让他们吃得健康,又吃得舒服,实际上并不容易。也有家长关心,在没有高盐、高糖食品后,会不会有个别孩子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好吃?
但无论如何,温州出台的这一《实施意见》,是一次中小学食堂规范化、标准化的努力,其所反映出来向社会、向家长开放的姿态,也令人赞赏。核心问题仍在于,如何把《实施意见》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中小学里的孩子们是这个社会最值得珍视的群体之一,他们正处在身体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需求旺盛。让这个群体的饮食做到既营养又安全,绝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规范管理,更与整个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这也是温州出台的食堂新规广受关注的最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