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龄共养!养老驿站里来了小朋友老人孩子一起切磋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3-06 作者: 政府机构

  活动区里,老人和孩子一起切磋书法技艺;托管营中,老人带孩子亲手制作环保酵素在西城区,多个街道探索推行“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项目,尝试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儿童托管服务,举办各类适合老幼共同参与的活动,努力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画卷。

  “龙行龘龘有什么寓意?”“为啥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前不久的寒假托管成长营里,德胜街道退休老干部张宝英给孩子们提出一个个有关“龙”的问题。台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张宝英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她将民间传统文化知识娓娓道来,又带着孩子们画出一幅幅年味十足的“小龙人”。

  “你能想象吗?孩子们是在养老驿站参加活动。”对这种的跨界组合,张宝英赞不绝口,“养老驿站既是老年人的食堂,又是志愿者的讲堂,还是孩子们的课堂,功能拓展以后,整体空间更有活力,对老人和孩子都有好处。”

  作为家长,郑园打心底里感激德胜街道总工会牵头组织的托管服务。“两周时间里,天天都会安排不同内容,有毛猴制作、剪纸套色、白族扎染,还有榫卯结构、趣味物理、低碳知识,6岁的弟弟和10岁的姐姐都乐在其中。”在郑园看来,将托管成长营开进养老驿站,并且邀请“五老”志愿者来上课,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老人,也收获了一段充满温情的经历,“孩子拿着装有环保酵素的小喷壶回来,兴奋地说有爷爷奶奶教他们做,还介绍了好多环保酵素的用处,可开心了。”

  听着快7岁的儿子回来分享托管期间与老人们相处的趣事,赵志兴同样喜出望外。“孩子之前几乎没从来都没去过养老驿站,也很少跟家里以外的老人打交道。有过这些日子的体验以后,尊敬老人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赵志兴觉得,“一老一小”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很适合一起做手工、搞活动,“老人带孩子格外有耐心,孩子也能让气氛更活跃,彼此之间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德胜街道第一次将托管成长营设在养老驿站。去年暑假,街道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志愿者也纷纷走进裕中西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给在这里参加托管的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

  开展托管成长营期间,养老驿站照常开放,在提供老年餐的同时,还对服务内涵加以延伸。通过搭建社区青少年志愿公益平台,为养老驿站赋能,将其打造为青少年志愿服务基地。

  “写撇的时候不能一笔直接下来,中间要慢一点”在广外街道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区,一场双龄融合笔会活动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爱好书法的老人和在这里参加托管的孩子。专业老师讲解完握笔技巧、运笔方法后,老人和孩子三三两两结成小组,相互切磋书法技艺。

  10岁的王艺霖第一次尝试写“福”字,心里有些忐忑。“好在有爷爷过来帮忙指导,爷爷会先示范一次,我写完再给我纠正。”尽管第一幅作品写得并不理想,但王艺霖还是得到了老人的鼓励,“一位奶奶也主动带着我写,后来越写越好,还带回家贴在了门上。”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王艺霖被老人们的热情深深打动。

  “一开始写元宵节快乐时不太知道该怎么定位,有位爷爷建议我从中间的字开始写,这样更好参照。”9岁的靳雅婷曾经学过一年书法,多少有些基础,在老人们的肯定下,她写得格外投入,“爷爷奶奶都特别亲切,大家一起边商量边写字,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真好。”

  看着孩子们写毛笔字,76岁的张景春一下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小时候在学校写过毛笔字,书法是咱们的国粹,还是要传承下去。”前些年,张景春重拾对书法的爱好,“现在很多孩子对书法的了解还不太多,希望能通过这一种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书法的兴趣。”

  64岁的岳从华有着一定的书法功底,很快成了孩子们争相请教的老师。“以前一个人练书法总觉得有点单调,现在能跟孩子们一起交流,兴致更高了。”与孩子们的相处,让岳从华满心欢喜,“一老一小相互切磋,也更有助于书法的传承。”

  手把手带孩子们写下一个个毛笔字,乐静很有成就感,“从孩子身上可以感觉到那种天真和童趣,自己好像也跟着年轻不少。”

  据街道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双龄共养”服务模式是广外街道聚焦“老老人、小小孩”服务的一次探索和创新,该服务模式不仅注重老人和孩子活动场所的重合,更注重活动内容的融合,让老人和孩子能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在陪伴同成长。

  目前,服务主要依托广外街道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辐射周边名苑、红居街、手帕口南街等10多个社区,面向3到12岁青少年儿童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下一步,街道将举办更多适合老人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建设全龄友好的广外家园。

  “经常来参加,一年能有好几回呢!”自从父母食堂升级改造以后,西长安街街道太仆寺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充分的利用闭餐时间段包间的空余,定期举办“一老一小”活动。赵爱英和孩子是这里的常客,“以前感觉养老驿站主要都是面向老人的,现在也鼓励带着孩子来,一老一小共同做手工、看表演,已经成了常态化开展的特色项目。”

  今年元宵节,赵爱英再次带着孩子来到驿站。“好多都是老人带着孙子孙女过来,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特别有气氛。”下午两点,活动真正开始,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尝试亲手制作元宵。

  “糯米粉要揉得软硬适中。”“馅料要适量。”“煮元宵时要掌握好火候。”师傅们不时传授一些制作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几点,老人们认真地记下要领,反复揣摩,还拿出手机记录下宝贵的体验过程。

  “老人们忙着摇元宵,孩子们在一旁猜灯谜,一片欢声笑语,这不就是大家怀念的年味儿吗?”驿站的工作人员说,“灯谜种类很丰富,有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有关于日常生活的,还有关于地名的,孩子们开动脑筋,讨论得热火朝天。”驿站特意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奖励给猜对灯谜的孩子。

  “孩子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感受民间传统文化。”到了做灯笼的环节,袁宝春发现她9岁的小孙女一一成了“小老师”,“看她做得好,奶奶们都过来找她取经,她也很有耐心,帮着奶奶们做了好几个灯笼,有位奶奶还专门送了她一把糖,孩子心里美滋滋的。”

  “老姐姐们都很热情,一见面就笑盈盈地招呼我们,我这心里头都是暖暖的。”袁宝春相信,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孩子也能从老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知道该如何真诚对待周围人。

  去年以来,养老驿站的“一老一小”活动给老人和孩子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从“泥手齐创,亲情共融”主题捏泥人活动,到“月是故乡明,浓浓养老情”主题做月饼活动,慢慢的变多孩子走进养老驿站,让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驿站负责的人介绍,在现有“父母食堂”养老助餐服务品牌的基础上,驿站陆续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内容,形成“父母食堂+”服务,最大化发挥养老助餐点效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