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9点多,在高陵区通远街道东张市村的“高·幸食堂”里,老年人已经三三两两前来就餐了。
62岁的景亮在去年10月食堂一开张就“入了伙”,“这儿的饭软和,适合老年人的胃口。”吃完早餐,景亮还要打包一份带回去,给腿脚不便的老母亲。
老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这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早餐5元,午餐8元,一天两顿饭是13元,一个月按30天算,顿顿吃也就是390元。“花的钱跟在家里买菜做饭算下来其实差不多。”老景说。“家里做饭麻烦,而且一顿饭最多两个菜,没有在这儿吃的花样多,在这里,一个礼拜天天不重样。”
“从打算做助老食堂的那一天起,党支部就谋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来看,不仅做到了收支平衡,还略有结余。”岳敏说。
在别人眼中靠补贴、赞助才能勉强维持的助老食堂还能盈利?“高·幸食堂”是怎么做到的呢?
“经营主体很重要。我们在依靠集体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有了很成熟的经验,此前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控股成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公司,建设农业观光采摘园,经营的不错。在养老助餐服务方面,两委会都同意沿用这一个模式。”岳敏介绍,为此,东张市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全资成立西安品瑞轩餐饮服务企业,来运营“高·幸食堂”。
“成立餐饮服务公司有两大好处,一是背靠集体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投资养老助餐公益事业,二是可以面向大众服务开展市场化经营。”岳敏说。
食堂自去年10月开业以来,已经有了两大稳定客户。一是附近园区的公司,食堂每天为其提供350人份的午餐盒饭,另一家是一银行营业点,有50名员工,食堂每天为其提供早餐和晚餐。
每天,按照本地农村老年人的吃饭习惯,就餐服务是两顿,时间分别是上午9点半到11点,下午3点半到5点。忙完这些,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对外营业工作。
此外,来村里参观设施农业、体验采摘乐趣的散客就餐需求也不少。村里还依托观光农业建起了研学基地,一些单位和村上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经常会接待一些大规模研学、参观等团队。
“固定客户每月收入是11万元左右,团队接待和采摘接待加起来是5万元左右。除去场地费用、人员工资这些,经营10个月,我们略有结余。”岳敏说。
说到底,养老助餐不挣钱,要想让养老助餐持续下去,就需要多方投入和补贴。食堂的补贴主要从社会化经营的收入而来。
事实证明,有了社会化经营的收入来源,才为养老助餐服务的可持续性打下了基础,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老年人吃得饱吃得好。
“现在的‘高·幸食堂’本就是改造了一处闲置宅基地上的房屋,面积就这么大,‘满负荷’接待量是100人左右。随着来村里研学观光的人慢慢地多,接待能力受到限制。我们做了市场调查与研究,除了接待团餐,农村红白喜事的用餐需求也很大。未来,在食堂扩大规模以后,食堂将不停地改进革新多元经营模式,推出更多市场化的服务。” 岳敏告诉记者。
助老食堂如何可持续发展,东张市村“高·幸食堂”给了我们一种答案,一种思路: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把好事办好,更好地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