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闫冬)近年来,随着“预制菜”概念的兴起,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开始日益关注这一新生事物,预制菜的消费市场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简单烹调就能吃的预制菜在不少堂食餐馆、外卖中使用。
日前,有消费者反映,在某酒店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些菜的味道跟之前吃的不太一样,后经了解,发现食材为预制菜。对此,工作人员解释,有些菜品确实是预制菜,预制菜很快捷,烹调就能吃,但是质量肯定没问题,能满足客人在较快时间内吃上饭,而且味道差别其实不大。对于消费者询问的这种菜品与新鲜菜品相比是否有营养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营养价值应该差别不大。”此外,很多上班族也表明,之前点的一些外卖有很大的可能是预制菜做的,但是商家并未标注,也想了解预制菜的味道以及营养究竟如何?对此,本网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
范志红表示,预制菜的概念虽有少数标准说明,但在实操中难以清晰界定。“如果说不是当时做的就叫做预制菜,那么连酱牛肉、速冻饺子、提前做好的半成品红烧肉等,也算是预制菜。”
范志红解释,理论上说,预制菜的差异在于,做好之后没有马上吃,而是储存了一段时间再重新加热食用。有很大的可能是灭菌后常温储藏,有可能是冷藏或冷冻储藏。和做好当时吃相比,存放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加热之后再吃,营养素会有一些损失,详细情况比较复杂。有些营养素损失很小,比如蛋白质、钙、铁等。有些损失较大,比如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C等。此外,长时间存放导致盐渗入内部,在同样咸度情况下,含盐量会上升。这是不利于慢性疾病预防的。
对于味道是否不同,范志红认为,食材的风味变化因食材而异。相对来说蔬菜等产品差异较大,而肉类影响则小一些。而对于商家若使用预制菜是否应该说明,她表示有所说明是最好,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
在接受采访的同时,范志红还拿自身烹调举了例子。“记得我当年做松鼠鱼,从活鱼开始做,花了三个小时。后来再不做了,实在没时间。我在家都是预制菜了,鱼肉大菜都是做一份冷冻起来,吃几次。”
范志红最后表示,关键还要看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感知程度。她打了个比方,红烧肉做好要炖1-2小时,顾客在餐馆肯定难以等待,炒菜从切到炒完通常也得20分钟,如果是从活鱼开始就更长,消费者不一定有那个耐心。要快速出餐,就得预制半成品,最后下锅热一下或炒一下。“又要快,又要便宜,又不能预制,很难实现。”
遥想多年以前,很多老一辈的人想要做一顿饭,必须花上一定功夫去准备。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却选择了预制菜这个选项。预制菜销量呈现一直增长,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与此同时,日常家庭尤其是大城市中的居民在平时做饭时也开始使用预制菜品,预制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北京北四环的某家超市内,笔者看到货架上有鱼香肉丝、菠萝咕咾肉、糖醋里脊等预制菜品,有年轻人在那里挑选购买。有业内人士认为,预制菜的“走红”不意外,节省了商家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有效化解家庭烹饪痛点,让菜品制作简单易做,未来还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此前,有新闻媒体报道,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在扩大餐饮服务消费方面,通知指出,倡导健康餐饮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优化餐饮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相关规定。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快速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充足表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推广透明厨房,让我们消费者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