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理念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天津职业大学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将研究的理念、思维、方式方法贯穿审计过程中,在审计中更为注重分析研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普遍规律,察觉缺陷,完善管理。本案例以天津职业大学后勤管理中的食堂业务为重点,以2021年食堂业务风险管理审计项目为例,在审计项目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审后阶段将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始终,使审计项目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
学校在2020年和2021年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外包食堂年度经营情况做审计,发现在外包单位选择和监督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审计部门对食堂领域开展了风险管理专项审计。
本次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食堂运营环节各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着重关注学校食堂管理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对食堂采购管理、实物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几大方面有几率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识别,梳理出16个管理环节,识别出31个风险点,共涉及42项风险表现形式,通过资金流、控制流、业务流的审查,发现在食材采购和出入库监管、财务监管、集中采购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12项。督促并帮助有关部门认真整改,结合学校食堂经营模式以及人员配备等情况,制定出风险防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压实责任主体,形成食堂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审计—整改—检查—评价”的闭环机制,提高审计实效。
在本次食堂领域风险管理审计项目中,审计组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结果运用等阶段,融入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开展具体审计工作。
项目开展前,审计部门认真梳理了近三年来的内控建设情况,发现食堂领域的内控建设未完全纳入学校的内控系统。审计部门通过与纪检、巡察等部门的沟通了解到,食堂是近年来巡视和各类专项检查着重关注的领域,为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内控体系,审计部门决定对食堂领域开展专项审计。
确定了审计对象,接下来审计部门又对“审什么”开展了研究。通过梳理审计政策法规,根据2018年审计署印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扩展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领域,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最终决定对食堂领域进行风险管理审计实践,“以审促建”,帮助建立完善的食堂业务风险防控体系。
针对“怎么审”的问题开展审前调查,坚持问题导向。审计人员在审前开展大量调查,通过与师生、食堂员工、有关部门的交流,对食堂的经营现状、经营特点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对6所兄弟院校进行同类问题调研。就重点环节、重大风险点进行研判,围绕重点在哪里、从哪里切入,梳理形成“风险管理审计领域政策法规清单”“审计提供资料清单”“着重关注事项或流程清单”,编制“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审计方向、重点和步骤。
开展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对食堂整体的控制环境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用工情况复杂、外包服务人员多且流动性较大等问题。结合以前年度对外包食堂的审计情况,将对外包食堂的监管情况也纳入此次审计范围中,关注外包食堂承包单位选聘程序的规范性。着重关注采购程序、采购方式。
审计人员基于风险管理现在的状况和特点,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给学校带来的影响程度,对识别的相关风险进行“重要风险”“一般风险”的风险等级规划区分,制定各风险点的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措施。
不同审计项目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但又存在互通点,为避免重复无效的审计工作,审计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项目组合和项目成果的统筹优化,灵活运用审计组织方式,采取融合式、“1+N”等审计组织方式。考虑到食堂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也会涉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审计人员将该项目与正在开展的外包食堂财务收支、后勤处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利用不一样的审计方法相融合。对梳理出的关键管理环节进行分类。第一类是风险控制环境,包括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职责分工、人员管理。第二类是外包食堂的管理,包括外包食堂单位的遴选、外包食堂承包合同管理、外包食堂财务监管。这几个方面的审计内容、方法、分析路径与外包食堂财务收支审计相融合。第三类是采购管理、实物管理、销售管理、自营食堂财务监管等主要关于自营食堂的管理环节,因属于后勤处长任职期间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内容,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审计内容、方法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融合,通过资金流、控制流、业务流的审查,达到双重审计目的。
通过专项审计,发现在食材采购和出入库监管、财务监管、集中采购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审计人员就涉及的政策制度层面的研判、问题的定性等,征询纪委办、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并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管理等层面做多元化的分析,对症下药,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审计整改是审计结果运用最直接的形式,是提升审计工作实效的重点。针对本次审计项目的整改,审计人员研究制定分类整改机制。首先,根据审计报告对提出的审计建议进行分类,细化配套整改措施,涉及单个部门的,部门负责整改;涉及多个部门的,根据问题的性质指定牵头部门协调整改。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挂账销号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及完成时限。其次,研究构建纪委办、巡察、审计联动机制,形成督促审计察觉缺陷整改合力,围绕明显问题,将类似性、重复性、衍生类问题一并查找整改到位,坚决堵住学校食堂管理风险的漏洞,提高整改的效率和力度。
审计结果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完善学校管理。首先,研究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推动学校和有关部门出台办法或制度。其次,研究深化审计成果,加强审后总结,向校党委提交管理建议书,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管理建议。
目前,各类财务收支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慢慢的变成了学校的常规性审计项目,为学校经济运行提供坚实的审计保障。然而,随着学校各项经济运行越来越规范,如何运用这些常规性的审计工作给学校提供更有建设性的建议,成为风险管理审计未来研究的方向,此次的审计项目就是一次关于风险管理审计和常规审计业务相结合的探索。
开展研究型审计,确定审计目标和方向是关键。此次研究探索中,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同时结合审计对象的特征和真实的情况,采用“帮建”的思维路径,树立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审计目标。通过转变审计观念,打破审计思维边界,从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管理咨询建议的角度,为学校食堂更好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助力。
做好调查和研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实践出真知,为更好了解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和方法,审计组浸入式开展审前调研工作。一方面,对审计对象的整体内部控制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等进行调研,通过学校内部咨询访谈的方式,聚焦主体问题和风险点,以便更好地制定审计方案;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访兄弟院校,多听多了解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把好的审计工作方法和工作建议引进来,让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增值作用。
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是提高审计时效性的关键。因此,审计组研究尝试实行融合式的审计组织方式,一方面,梳理不同审计组织方式的特点,根据项目间内在的同质性,将不同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把有限的审计力量投入到更精准的审计工作中,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审计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其他审计项目的成果,实现一审多项、一果多用,提高审计效率。
抓好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是提高审计实效的关键。审后复盘阶段是对整个审计项目的总结,是对审计过程的梳理,也是对审计结果的再分析和再研究。审计组对审计结果进行分类研究,分门别类建立整改机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制定风险管理建议书,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降低学校的经营管理风险,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