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在杨浦居民的心里“宜居安居”?

发布时间: 2024-02-15 作者: 江南官方体育登录入口

  人民城市新实践,人民至上。人,始终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绝对主角”,长白228街坊“焕新”归来后“居高不下”的人气,便是一大有力佐证。然而,它只是杨浦城市更新的一个起点,今年9月,喜讯纷至沓来——凤南一村小区1813户完成二轮100%签约,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规模最大、最快速度实现两轮“双一百”的拆除重建项目;东郸小区拆除重建项目签约率达到100%,正式生效;控江路501-515号(单号)成套改造项目一次征询生效……

  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杨浦这条“内外兼修”的转型升级之路,既走出了城区面貌的蝶变,也走出了居民生活的跃变,而且无论是“蝶变”还是“跃变”,都是一直在升级迭代的“进行时”。

  百年前,杨浦滨江孕育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现在在杨浦滨江漫步,还能看到成片的工业遗存。长白228街坊建成之初,住在里面的都是产业工人。

  “我以前和全国劳模黄宝妹一个厂的,国棉十七厂。”“杨树浦水厂,英国设计师设计的,看起来像城堡。现在是上海自来水科技馆。”“阿拉厂叫上海制皂厂,现在跑过去都不认得了,变成了皂梦空间。里面像花园,可以喝咖啡、看展览,满有劲的。”……

  江春雷来到上海读大学时,周末和父母就住在长白新村。当时的他绝对没想到,人到中年,会在这里开一家酒馆。如今过来喝酒的人中,对这里最有感情的一拨,就是从工厂走出来的“老杨浦”们。听“老杨浦”聊人生百态,已成为江春雷这个“后生”的习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可供两万户家庭居住,“两万户“因此得名。长白228街坊,就是第一批完成的“两万户”工人新村,如今,它是上海现存唯一成片“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第四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名单上,长白228街坊赫然在列,其吸引力和魅力在于惠民温度日益提升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每天夜幕降临之时,就是附近居民享受生活之时。饭后到这里逛一圈、“坐一歇”,小酌怡情一番,生活“百味”由此蔓延。

  正红色窗棱格外醒目,细细打量着眼前似曾相识的建筑群,脑中回想起居住在这里几十年的点滴回忆,长白228街坊开业当天,居民张先生指着6号楼说,自己的老房子就在这一个位置,如今的6号楼已被改造成睦邻小厨,但房屋的整体结构和位置保持了原样,所以张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经的家。

  “有主题、有主线、有故事、有动线街坊的每一幢建筑都在历史的长廊里述说着城市印记。

  走进最近新开业的“阳普邻里·228街坊”,总会被公共休息区上方长达40米的天窗所吸引。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印照在有着百年树龄的橄榄树上,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花园。作为长白228街坊的一部分,阳普邻里所在的2号楼在设计上与其余建筑遥相呼应,依然采用枣红色的木门、木窗和黑白相间的仿石地砖,但同时充分的发挥建筑本身在层高和采光上的特点,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打造出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多元化社交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阳普邻里·228街坊”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具有公益属性的社区工坊。商场拿出最佳位置,引入社区里的手艺人免费入驻,为周边居民提供缝补、修理等便民服务。

  “在社区商业中心运营过程中,阳普邻里通过升级业态品牌、拓展活动内涵、创新运营手段,赋予社区商业社交、体验、邻里互动的复合型功能。”上海杨浦商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力介绍。

  其实,长白228街坊作为社区商业中心的“历史”,有70年之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杨浦区社区规划师李彦伯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发现,“最早在1952年的规划中,就已经把这里设定为社区的商业中心,当时有合作社、社区饭厅、澡堂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粮油商店、长白饭店也集中开在这里。”李彦伯指着东北角的几幢底层加高的楼说,底层加高的目的是用作商业建筑,“总的来说,228街坊是一个一直不断在革新和升级迭代的商业服务中心。”

  江春雷住过的老房子,在旧改中被拆除。今年4月,长白228街坊开业,他特地过来看看,想找回“老房子的味道”;最后,意外地选择在这里开店,也还是为了重温“当年的气息”。

  小酒馆里,江春雷是店主,“老杨浦”是顾客。但江春雷的孩子和“老杨浦”“遛”的孙辈,却在草坪上玩到了一起。“228街坊开业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孩子过来玩滑板车、做游戏。我女儿是‘社牛’,跟这边的小朋友很玩得来,所以经常有孩子来我店里问,你女儿来了吗?”

  一张小方桌,边上围一圈椅子,两个炒菜,两瓶啤酒,边喝边聊,就像以前在“两万户”的弄堂里“喫夜饭”……“上海夜生活丰富的地方,市中心有新天地、衡山路,但有点远。阿拉杨浦人也需要夜生活呀。”在不少“老杨浦”看来,长白228街坊的蝶变归来,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饭后,爷叔们到小酒馆“坐一歇”放松放松,如有“遛娃任务”,就让孩子和小伙伴尽情在中央草坪上撒欢奔跑,自己则坐在酒馆门口小酌,时不时往草坪上瞄一眼。

  回到“故地”创业,江春雷的目标是想把酒馆做成一家精酿啤酒的“社区店”:“上海的爷叔阿姨很潮,对精酿酒文化比较认同。一位阿姨说,她就想要更多的人生体验,每次来这里,她都选不一样口味的酒,就像感受不同的人生滋味。”

  今年64岁的郁女士5岁起就随着父母住在凤南一村,“我们烧饭都要罩层布,得防着随时会掉落的墙顶碎屑;日常上厕所还得和邻居们错峰,不然就要排队;最怕的就是梅雨季,家具‘泡’坏了三套;进屋就有一股霉味,空调得24小时开在除湿档……”听闻小区将发生“原地蝶变”,郁女士二话不说就提交了材料。

  “我们终于盼到了。”郁女士是凤南一村小区旧住房更新(拆除重建)项目启动第一轮书面征询时,第一位提交书面征询书的居民。

  “居民朋友们,我们实现100%啦!”9月25日,项目组工作人员收到了第1813份签约书,顺利完成二轮100%签约。凤南一村,这个《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跑出了城市更新“加速度”。

  凤南一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占地约5.8万平方米,35栋房屋里,煤卫合用占了四分之三,是典型的不成套老旧小区,居民们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

  楼组长孙女士说:“我们楼栋里的20户人家签约都很踊跃。有一户家庭在外旅游,得知要启动签约,赶紧和我说明情况,回来第一时间就赶来办理手续了。”还有个别暂时不在上海的住户,连线工作人员办理委托签约事宜。

  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街道186名干部下沉,组成8个群众工作组,攻坚阶段还有24个居委会的骨干力量以及80名居民志愿者参与工作。“打破‘心墙’才能打开‘话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坚持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努力发动多方力量,全力摸清居民的情况和诉求,持续完善一户一档,逐户分析研判,细化一户一方案的破题方法。”凤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帅恒胜表示。

  据悉,凤南一村将新建8栋20到26层的居民住宅,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每套面积至少41平方米,厨卫成套独立使用。

  “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这里‘一老一小’占比较大,因此在适老化、儿童友好等方面做了充分设计。”项目实施单位卫百辛集团副总经理孟庆余介绍,项目中6000余平方米配套用房将用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贴合居民现实需要,建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养育托管点、卫生服务站、健身中心、图书馆、社区食堂、社区睦邻中心等,力争竣工同时相关功能落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此外,居民住宅的一层架空,将布局儿童活动空间、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同时,拟建一所标准化小学,充分提升区域教育能级。

  最近,东郸小区73岁的独居老人魏女士家里,站满了一屋子年轻人,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将老人的行李分门别类打包好了。这是五角场街道联合卫百辛(集团)、杨浦区第一征收所共同成立的青年突击队,队员平均岁数不到28岁。

  “今晚要睡不着啦!”9月18日,对于东郸小区居民来说,是个不眠之夜。随着最后一户居民签字的完成,东郸小区拆除重建项目签约率达到100%,正式生效。

  为有序推进项目,这支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他们走百家串千户,服务居民。“阿婆不好意思开口,但毕竟上了年纪,因为整理东西太累腿都肿了。”队员杜哲从今年2月就进驻项目,熟悉每户居民。知道魏女士独居,杜哲常来探望,发现了老人的难处。“体力活千万别勉强,有需要直接叫我,您就认准我身上这件蓝马甲。”忙完,他还不忘叮嘱老人。

  居民黄金芳年近七旬,是东郸小区的第一批住户。自1967年起,这处房子里的生活场景便充满了她的记忆。

  东郸小区建于1966年,目前有8幢5层非成套住宅楼,厨卫合用,房屋年久失修,结构及管线老化,老人以及困难群体较多,人均居住面积狭小,没有绿化和停车位等公共设施。黄金芳说,老房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出行购物都很便捷,然而三户人家要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卫生间太乱了,厨房那么挤。”

  如今,黄金芳在这里照顾身有残疾的妹妹。听说小区要拆除重建,她欣喜异常,“等有了电梯,推妹妹出去就方便了。”

  重建完成后,东郸小区所在地将崛起5幢住宅楼,其中2幢8层、1幢9层、1幢23层、1幢28层,还会新建1幢3层社区配套用房,并新增变电站、智能快递、垃圾房、门卫及地下车库等建筑。项目拆除建筑面积17034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373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9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机动车停车位约120个,改造后总套数688户,共有9种户型。

  上海卫百辛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胡茂华介绍,在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核心”,充分的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智能化的高中档生态住宅。同时,调整和增设绿化,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改善原道路交互与通行系统,新增地下车库,彻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你们家何时搬?”近来,老邻居间这样的对话,成为飘荡在东郸小区的“主旋律”。

  “我们在四平路那里租了房子,离这里还不算太远,女儿上班也方便。”瞿先生和记者说,虽然搬家是个大工程,但他基本上没花什么大力气。此前,为帮助居民快速选房找房,项目专班邀请了10余家房产中介来到小区,为居民提供上门选房服务,十分方便。瞿先生一家就从中找到了心仪的过渡房源。“搬家主要是柜子、冰箱这些大件。街道也帮我们联系好了搬家公司上门服务,没什么要操心的。”

  一辆又一辆搬家货车陆续开进小区,大家忙着收拾老物件、打包行李,准备开启新生活。

  居民王女士在内江大板房住了36年,“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渴望拥有独用厨卫。”她说。

  控江路501-515号(单号)始建于1966年,由两幢5层建筑组成,因房屋为大型预制板装配式结构,俗称“内江大板房”。一梯6户,3户合用一套厨房、卫生间,共240户居民。当天,项目成功实现首轮书面征询居民100%同意,意味着这里即将告别厨卫合用,迎来居住条件的焕新升级。

  据介绍,此次项目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出台后全市首个原址改建+协议置换项目,也是杨浦历年来协议置换比例最高的项目。项目启动后,原有居民楼将进行结构性修缮,实现厨卫成套。240户居民中,160户计划采用原址改建方式,80户实行抽户异地安置。

  早上抢着上厕所的情况经常发生;厨房合用,做饭十分不便……历经五十多年风雨,目前这里存在部分设施老化及局部安全风险隐患,居民常年面临“如厕难、洗浴难、烧饭难”等种种困境。对于后续改造细节,项目组充分倾听民意,竭尽全力为居民“圆梦”。内江新村居委会主任徐峥和记者说:“居委会通过日常走访,将居民的诉求汇总上报,尽可能在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案中回应大家的需求。”

  “我们楼栋有独居老人和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如能加装电梯就更好了!”居民梁女士对内江大板房的崭新未来无比期待。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